《鹿港小镇》
在台湾怀旧寻幽,彰化鹿港是一个绝佳的地方。古色古香的文物,出神入化的传统技艺,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传承,无不展示着鹿港曾经的风华,引人向往。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当台湾歌手罗大佑的一曲《鹿港小镇》唱响海峡两岸,鹿港的纯朴与沧桑亦深留在大陆民众的心中。
这座位于台湾中部西海岸的小镇,人口只有八万,却曾有着显赫的文化历史。“一府二鹿三艋舺”是早期台湾汉文化鼎盛发展的标竿,分别指的是台南、鹿港和台北万华,其中鹿港是当时文化与商业的港埠重镇。清乾隆四十九年(公元一七八四年),与福建泉州晋江县的蚶江正式设口对渡后,鹿港大量汉民涌入,商船云集,店铺栉比。至道光末年的六十多年间,被称为老鹿港的“黄金岁月”。其后,浊水溪泛滥,鹿港因港口淤塞,和日据时铁路未能路经等缘由而逐渐衰微。
如今的鹿港,密集的寺庙古迹和传统建筑,足堪印证当年的盛况,而在港口和市街结构上,也保有大陆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风味,有着“繁华犹似小泉州”的美名。
在泉州一街和泉州二街之间的日茂行旧址前,鹿港当年有“八郊”,即泉郊金长顺、厦郊金振顺、布郊金振万、(竹下加敢)郊金长兴、油郊金洪福、染郊金合顺和糖郊金永兴和南郊金进益,类似今天的商会,泉郊和厦郊是以祖籍地泉州和厦门的业者相聚,其它基本以行业组成。泉郊为“八郊”之首,富商林品的日茂行更是其中代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