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
 首页 > 出行导游频道 > 民风民俗 > 结婚丧葬 过年节日 澳门地区民风民俗

结婚丧葬 过年节日 澳门地区民风民俗

2010-7-23 15:41:45   网友评论来源:青昱网  
   复制链接 |   

  观音开库

  民间信仰节日。时间为农历元月廿六日。澳门民间观音信仰颇为流行。澳门现有的观音崇拜偶像有:建於明中叶的望厦观音古庙、建於明天?七年(1627)或以前的望厦观音堂(即普济禅院)、约建於清光绪二年(1876)的(乙水)仔望海观音庙、建於清光绪七年(1881)的路环九澳观音庙和路环观音古庙等。每年农历元月廿六日过“观音开库”节,所谓“开库”意指祈求观音保佑广开库源、发福生财。每逢观音开库,善男信女,不分老幼,成群结队地去各观音堂进香拜佛,求签问卜,祈望观音菩萨大发慈悲,开库带来好运。

  做牙

  行业性习俗。俗称“做牙”、“打牙祭”。指每月农历的初二、十六日,澳门各商号、店家吃饭时都有加菜的习俗。在初二和十六日的伙食,一定吃得要比平时哪一天都好。这个习俗明代开始流行於长江流域、沿海各城镇。当时各个商业店铺、手工作坊每逢这两日要优待店员、徒工给与肉食。此肉肴即为“牙祭肉”。《儒林外史》一书中,提到食牙祭肉之俗。此俗现仅在澳门等少数地方流行。

  元宵节

  岁时风俗,因此日要吃元宵而得名,又称灯节、元夕节。简称元宵、元夕、元夜。为农历正月十五日的夜晚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。节日始於汉代,唐代节庆张灯从一夜增至叁夜,北宋时增为五夜,南宋时增为六夜,明永乐二年(1409)又增至十夜,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隆重、历时最长的灯节。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情人节。以前澳门在这晚上有“花灯会”青年男女,才子佳人,徜徉於火树银花之下,在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氛中互诉衷曲。但随时代思潮的变迁,节日盛况逐渐淡化。现在节庆之晚都吃元宵(汤圆)、年糕,表示家庭团聚、生活美满。但在此节添丁的人家,有些依然循照习俗,在门前悬挂灯笼,以示添丁之喜。

  花朝节

  民间习俗,又称“花朝”、“百花生日”。有农历二月初二日、二月十二日、二月十五日叁种说法。《翰墨记》说:“洛阳(今属河南)风俗,以二月初二为花朝节,士庶游玩,又为挑菜节,,。《诚齐诗话》说:“东京(今河南开封)二月十二日曰花朝,为扑蝶会。”《梦梁录》说:“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,浙(即浙江)间风俗,以为春序正中,百花争望之时,最堪游赏。”每逢花朝节,以前文人雅士,邀叁五知己,赏花之馀,饮酒作乐,互相唱和,高吟竟日;现在澳门人主要是赏花、种花、踏青。

  包公诞

  民间信仰节日。包公是名垂後世的包拯(999~1062),即家喻户晓的“包青天”。北宋庐州合肥(今属安徽)人,字希仁,始举进士。仁宗时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,立朝刚毅,执法不阿,贵戚宦官为之敛迹,吏民不敢欺,闻者皆惮之。他成为公正廉明、斩恶除奸的象徵,长期流传民间,成为封建时代清官的典型,并演化为戏文,在元朝已有这方面的作品。澳门民间於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,庆祝“包公宝诞”。

  叁元诞

  信仰习俗,又称叁元节。源於道教,起自南北朝日期的北魏。道教认为:叁元之气生成人伦,并滋养万物。道教又有“叁官”之神,认为天官赐福、地官赦罪、水官解厄。後来,道教以叁官配叁元,形成上元天官、中元地官、下元水官,又分别确定它们的诞期为正月十五日、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。在澳门,民间上元诞又称上元节,与元宵节同一天,为正月十五日,祭祀上元天官,祈安求福;中元诞,又称中元节,七月十五日,祭拜中元地官,家家还追荐祖先亡灵,并有放河灯等活动,企盼释罪,超度亡魂;下元诞,又称下元节,十月十五日,多备丰盛菜肴,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、神灵,希望解危,以祀福禄。澳门一些居民在这叁个诞期,除在家和澳门的道观祭祀外,有的还前往广州等地的叁元官朝祭。

  舞醉龙

  民间习俗。亦是一项民间艺术。农历四月初八,在澳门既是谭公诞、浴佛节,又是渔业行会的传统节日 澳门渔行团结日。渔业行会为庆祝这个传统节日,四月初八、初九两天全行业休假,并举行独有风格的舞醉龙、醒狮大会。四月初八上午,行会先在营地街市叁街会馆前地举办醉龙、醒狮点睛开光典礼。随後,与会人员出发到各街市及鱼栏区进行庆祝。队伍由醉龙、醒狮领衔,沿途敲锣打鼓,热闹非凡。舞醉龙与中国各地(包括澳门在内)盛行的舞龙很不相同:

  1道具简单, 有龙头、龙尾两截,没有龙身,用坚实木料制成,约重10公斤。不像舞龙之龙多用竹片为架,外里纱布等布料,上饰金片、银片等装饰。

  2舞醉龙者队伍小,仅需两人各执龙头、龙尾舞动。不像舞龙需10多人、数十人,乃至数百人、数千人。

  3舞醉龙者须喝大量的酒,乘着酒兴,做到形醉而意不乱。

  据传,舞醉龙源自数百年前的广东省香山县(今中山市)。那时香山境内瘟疫横流,乡民求助佛祖,抬着佛像路过河边时,河中突然跃出一条大蛇,遭乡民砍断後血染河水。乡民喝了河水除病祛瘟,都认为大蛇是龙的降凡,便创造出舞醉龙以志纪念。随着香山乡民迁澳,百馀年前舞醉龙习俗传入澳门。舞醉龙原没有一定的套路,任凭舞者自由发挥,通过澳门渔行艺人总结逐渐有了一定的程式。舞者醉态朦胧,举步轻浮而又稳健,马步如山,时而东歪西倒、伏地翻滚,时而凌空腾飞、金鸡独立、麒麟走马,妙趣丛生。正午12点和下午3点,行会分别在红街市街口、营地街市叁街会馆前地派发载放在龙舟头部的长寿饭(即龙船头饭)。会员与非会员,参加游行的与观望的,均可前去领用。据说,食了龙船头饭的人能够长命百岁、丁财两旺。

  耶稣圣像巡游

  澳门具有特色的天主教活动。圣像巡游本是南欧的宗教仪式,澳门自16世纪设立澳门教区以来便举行这一活动。每年在四月份第二个周五即复活节耶稣受难日那天举行。每年此日,澳门的天主教徒集中於主教大堂参加耶稣殡礼仪式。下午6时起以穿紫色祭衣的神父为前导,教士抬着耶稣圣 木像,从主教大堂出发,经议事亭前地、板樟堂、主教巷返回大堂,巡游一圈。一路上有乐队仪仗队伴奏,热闹非凡。由於香港天主教会早已不举行这种宗教形式,因而每年有不少香港教徒专程到澳参加活动。

  谭公诞

  民间节日。时间为农历四月初八日。谭公是谭公道的俗称,又称谭仙。据建於清同治元年(1862)澳门路环岛的谭倦圣庙(即路环谭公庙)庙祝:谭仙是小孩神,每次显灵都化身为小孩,民间俗称为谭公。谭仙源自广东惠州九龙山(又名九龙峰),《惠州府志》卷四十四《人物篇·仙释》曰:“谭公道者,归善人也。居九龙山修行,不记岁月”。归善即今惠州。建於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)香港跑马地谭公庙的《黄泥涌谭公庙志》和建於光绪叁十一年香港筲箕湾谭公庙《仓建谭公倦圣庙碑记》载:“谭公原籍广东惠州,自幼即赋异,能知未来,治病如神。……农历四月初八谭公诞,本庙香火甚盛”。谭公幼为牧童,12岁得道,常为渔民预测天气,治疗治病,代表海上安全之神,深受沿海居民的膜拜。每到谭公诞,澳门居民尤其是水上居民都要进行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,包括舞醉龙、吃龙船头饭等。到谭公庙去贡香拜仙的人络绎不绝。路环岛街坊四庙慈善会组织各种活动,亦时常礼聘广东、香港粤剧团来澳公演,寓於“做善事,睇好戏”之义。

  关帝诞

  信仰习俗。纪念关公的日子。关公,名羽,字云长,叁国时蜀国大将,刘备的结拜兄弟。死後被人们誉为中国的“武圣”,是“忠义”的象徵。历代封号甚多,民间称为“关帝”、“关圣帝”。澳门崇尚关帝的信徒众多,几乎每家商号都供奉一座关帝像镇宅;建有多座关帝庙,例如叁街会馆处的关帝庙、(乙水)仔卓家村关帝庙等。诞期亦有两个,农历五月十叁日和六月廿四日。在诞期之日,澳门的信仰者在家都要在关帝像前献花烧烛、置放各类贡品。澳门体育会及社团和商店分别举行各种庆祝活动,包括舞狮、舞龙、宴会、体育比赛等;庆祝活动以商家最为注重。

  观音诞

  民间信仰节日。观音,又称观世音、观自在、观世自在,俗称观音菩萨、观音娘娘。观音在佛教中、民间被奉为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难、有求必应的菩萨,遇难众生 须诵念其名号,其即前往拯救解难,故名观音。在中国寺院和民间,观音的一般塑像和图像多作女相。女相观音约始於南北朝时期,盛於唐代以後。民间妇女则最崇拜“送子观音”,凡祈求生育的妇女多对其焚香、燃烛。民间庆祝观音诞的日子有多个: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的生日,六月十九日是观音成道之日,九月十九日是观音涅盘日。在澳门,每个节日都有人庆祝,尤其是妇女成群结队地前往各观音堂烧香膜拜、祈求平安和好运;一些人家还在家中供奉观音偶像。

  清明节

  岁时习俗。中国传统节日24气节之一。始自唐代以前。每年农历叁月的清明节日,人们慎终追远,上坟扫墓,拜祭先人,已成为澳门居民一年一度必不可少的孝思习俗。在澳门等地俗称“踏青”、“拜山”,清雍正年间出版的《广东通志》说:“叁月中扫墓郊行,谓之踏青。”旧时仪式隆重,包括踏青、插柳(又称插青)、上坟、挂纸、修墓等,然後祭品、焚纸钱、拜先人,有的还伴以细乐。不少澳门居民倾家到中国内地祭扫祖坟。

  鲁班诞

  行业性习俗。纪念鲁班师傅的日子,为农历六月十叁日,俗称“师傅诞”。鲁班是古代着名工匠,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人。《墨子》记有他的事迹。旧时中国建 工匠木匠皆奉他为祖师(即行业保护神)。各地工匠常祭祀,遂在澳门等地区形成节日。这是澳门上架木艺工会最为重视的节日。在诞期,叁行(泥水匠、木工、搭棚工)工人放假一天,白天去鲁班古庙参拜,入夜开怀畅饮,还请一班艺人来唱八音或演木偶戏。其中,最为特别的是一项“吃师傅饭”的传统活动。即当天用大铁锅煮饭,烧炒粉丝、虾米、眉豆等菜,派发给每位会员及其家属。据说,吃了师傅饭的孩子不但能像鲁班师傅那样聪明能干,而且能够加快长大、健康身体。

  浴佛节

  信仰习俗。时间农历四月初八日,原是佛教的“释迦佛祖诞”,又称为“浴佛会”。在这一天,佛教的寺庙内要举行“浴佛”活动:诸寺各设会坛,僧人用五香水浴佛,作龙华会,以为弥勒下生之徵。是佛教一个重要庆典节日。而在道教,则有“谭公诞”,同样是四月初八日。澳门的民间习俗,在浴佛节这一天,渔行人士流行“舞醉龙”,舞者饮得酩酊大醉,在街头狂冲乱舞,使人忍俊不禁。

  华光诞

  信仰习俗,全称五显华光大帝诞。诞期农历九月廿八日。传说华光是火神,有叁只眼,故又称叁眼华光。他喜欢玩火,一次因玩火烧了玉帝的九龙墩,玉帝大怒,斥令他每年八月初一由天上下凡。每年八、九月间,澳门各街、巷都要举行打华光仪式,请巫师、和尚诵经,跳神驱鬼,以防火灾。打醮结束那天,居民把易燃的木炭、纸屑等捆成一把放置门口,由巫师、和尚逐家逐户收取,集中於纸船,投入江海中焚烧,称之为“送火灾船”。当天即华光诞,还要进行一系列庆祝活动,包括舞狮、舞龙等。供奉华光神像的莲溪庙则一定举行酬神演戏活动,百馀年来从未间断,就是香港沦陷期间,莲溪庙的神功戏仍然在华光诞时演出。由於在华光诞演戏成了惯例,澳门人又把华光火神俗称为“戏神”,受到梨园子弟的崇尊。

  孔圣诞

  信仰习俗,为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孔子(公元前551~前479)的日子。诞期原为孔子诞生的日子--农历八月廿七日,後来为了便於世界各地一起纪念,中国和世界各地改用为公历9月28日,但是澳门一直沿用农历。澳门民间尊孔祭孔之风浓盛,孔圣诞的纪念活动十分庄严隆重,各个仪式均采用古制。包括祭台上要摆放各种古代乐器、祭具,奏乐和行礼都有一套特别的祭典,主礼者要身着长衫马裤。仪式由澳门孔教会主持。该会为纪念孔子诞辰2500周年,曾出版专集《圣诞特刊》,详细记录澳门孔圣诞纪念实况。

  天后诞

  信仰习俗。天后亦称妈祖,以及天后圣母、天妃、海神娘娘。传说农历叁月廿叁日是天后的生日,因而民间把此日定为天后诞。相传妈祖是宋初福建莆田都巡检林愿第六女,原名林默娘,生前做了大量善事;卒後屡次显灵海上,营救遇险渔民。元时敕封为天妃神,清康熙时加封为天后,先后敕封达28次之多。沿海居民奉为护海女神。澳门居民中妈祖信仰十分兴盛,天后庙殿多处可见:澳门半岛位妈阁街的妈祖阁、望厦天后圣母殿、马交石天后古庙、莲峰庙内天后殿,(乙水)仔的天后宫和关帝天后古庙,以及路环的天后古庙等。居民家中,尤其是渔民和水上居民的每条船上,都要供奉天后。每到诞期,以往家家户户门口都摆香案、供祭品、烧纸钱,进行祭拜,“称之为迎妈姐”;前去天后庙殿参拜的人络绎不绝;有人还远到福建莆田湄川岛的妈祖庙朝拜。1998年10月,又在路环主峰叠石塘山(澳门最高点)上矗立了全球最高的妈祖石雕像,该雕像高19.99米,象徵澳门1999年回归祖国。

  盂兰节

  信仰习俗。节期为农历七月十四日,故俗称“七月半”,又称鬼节。源自佛的大弟子目身入地狱,供养母亲,但所备食物均被游魂饿鬼抢光,後来目身用百味五果供祀众鬼,其母始有一饱的故事。梁武帝时始设“盂兰盆齐”,以後相沿成俗,每逢七月十四日“悉着盆供诸寺”。澳门是中国保留此习俗的少数地区之一。这天入夜,澳门大街小巷不少人家门前燃点香烛,焚烧金银衣纸,各处火光闪闪,气氛很是诡秘。祭祀时,家家把米饭、烧鸭、豆腐、果品等祭品撒出来,让游魂饿鬼饱食。最高潮是撒钱,20世纪20~30年代撒铜钱、铜仙,50~60年代撒分值硬币,现在有撒一元钱硬币的。有些大户人家则撒抛金银,以借金声驱鬼。     

  乞巧节

  民间传统节日。俗称“七夕”、“七姐诞”。民间传说农历七月初七为牛郎星、织女星相聚之夜;亦为妇女乞求智巧之日。起源甚早,系由星名衍变而来。《诗经.小雅.大东》篇记有“织女”星、“牵牛”星;南北时期已有比较完整的牛郎织女故事,民间已有“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”的习俗。往昔,这个节日在澳门是很隆重的。姑娘们在一个月前便开始准备各种奇巧玩品,用色纸、米粒等制作各色花灯、仕女、器物、宫室,以及牛郎织女、银河鹊桥等,伴以果品、糕饼等,罗列香案,於初六日陈设庭内。初六祭祀织女,初七祭祀牛郎。初六夜,姑娘们盛装打扮,焚香“慕仙”;初更时,对天礼拜,开始“迎仙”;因为有七位仙女,自叁更至五更要拜天七次,称为“拜仙”。礼拜後,便向织女乞学技艺,取丝线穿针孔,称为“乞巧”。能穿入针孔者,为“得巧”姐。过去,每逢七月初六、初七晚,澳门的大街小巷人来人往,参观各家陈列的奇巧艺品;姑娘们则盼望如织女一样,能得到一位如意郎君,摆脱妇女所处的不平等地位。

【分页导航】
   [编辑:刘芳]
查看更多评论>>我来说两句(已有0条评论)
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(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)
忘记密码? 注册 用户名:  密码:    匿名评论
本文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:转载自风景网 [ http://www.fengjing.com ]
本文链接:
本文关键字澳门  民风民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