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
 首页 > 出行导游频道 > 人文历史 > 医巫闾山风景名胜区人文历史概述

医巫闾山风景名胜区人文历史概述

2010-6-3 9:51:01   网友评论来源:医巫闾山网  
   复制链接 |   

摩崖碑刻

  摩崖碑刻:大阁游览区有摩崖刻石百余处,又有碑刻几十方,存放在景观小区和镶在山崖上,大都是明清时代的作品,这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,有题词,有歌咏,有记胜,有修建碑记,对医巫闾山景观的美学价值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,用恰当的文字表现手段予以揭示,这些摩崖碑刻亦成为闾山宝贵的文化景观,是闾山重要的风景名胜资源。择选几处,予以叙述:

  摩崖“从善如登”,作者为清代爱新觉罗·庆玲。刻在大阁景区石棚南进山主干路右侧的一块孤石上。字约三十厘米高,二十厘米宽。“从、如”二字为行书。“善、登”二字为楷书。行楷相间,布局动静有变。有如登山行路,山道平坦便捷处,就步履放快,健步登踏,如遇艰难险阻,则放慢脚步平稳慢行,必要时则脚登手攀,如爬行。楷书“如立”行书“如行”,意趣含在字里行间。题词寓意:短语出自左丘明著《国语·周》:“谚曰:从善如登,从恶如崩”。意思是行善如登山艰苦困难,作恶如山崩,容易轻取。希冀诸君登山如行善,见难而进,到达光辉的医闾峰顶。

  摩崖“医闾佳胜”,“水石奇观”,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摩。明代石刻,在大石棚处西面和上面的山岩上。

  “医闾佳胜”,作者为明代张邦土,山西蒲州人,官分守道。楷书字高一米五左右,字宽一米左右。书法风格为颜体气势,掺以欧书之笔意。字字豪迈雄强,如闾山山体一样,厚重沉实。“医闾佳胜”即是对闾山风光形胜的一种提纲挈领似的总括,又是对石棚景观的赞誉评价。“水石奇观”、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,两处文字,把医闾佳胜的总括赞语深化到具体景观形像的描绘上,予以歌咏和赞叹。石棚水注如帘,如同匹练横挂,把石棚内的天地遮得神秘莫测,有种尘世与仙境相隔之感。站在石棚内往外看,透过水帘看到层叠的山峦,灵气充盈,润泽青翠,松涛入耳,有如仙乐鸣空。景观之奇,奇在水石相承,妙境天造。书者为明代梁友年。书风为欧体楷书,明快俊美。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,是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中的两句,放到大石棚的山石上,把明月、青松、清泉、山石所构成的一幅月光照耀下的石棚景色描绘得美妙绝伦。书风为欧体行楷,在泉水的波光里,生动活泼,迷漓扑溯,真可谓神来之笔迹,刻石之奇观。

  摩崖“天然幽谷”、“四大成和”两处清代刻石,分布在大石棚洞内棚顶的石崖上。 “天然幽谷”,为清代钱学洙书,行楷大字,字高宽约五十厘米。把自然化育之功,概括精到,书法亦稳健真率,与题词内容相融洽。地质学家论述,石棚是断岩体,雨水经过表层岩石的罅缝流进断层的第二、三、四个岩面,加上冬季残水成冰时的鼓涨,使里层的岩体断裂碎落,奇迹般地造成了上层岩石覆盖着的洞穴景观。天造地设,大自然鬼斧神工,人们观瞻石棚胜境就能感受到它的伟力了。

  “四大成和”语意深刻,这是佛教对人体生命形成的一种解释。原句为“四大和合”。“四大”指“地、水、火、风”。佛教认为“四大和合”而为有生命之身。“四大”离散,而为死灭之空无。¡ÿ八拇蟆本不属于生命之体所存,“末曾自得有所和合”才有生身,“不自得有所散”而为死亡。由此而知 “此身毕竟无体,和合为相,实同幻化”。作者在石棚里佛龛前的棚顶岩石上刻上“四大成和”四个字,是自身的彻悟,也是对世人的一种度化开导。书法有颜楷风韵,作者为清末崇凯,生平无考。

  摩崖“游目天表”,明代石刻。在石棚右前方游路北侧的峭壁上,作者为张邦土。题语来源于汉班固的《西都赋》。原句为:“排飞闼而上出,若游目於天表,似无依而洋洋。”天表,天外。“游目天表”,意为站在闾山这块摩崖巨石前顺势上看,你的目光能望到云天之外。歌颂闾山危岩千尺的高峻。颜书大楷,气势恢宏沉稳。

  “北镇名山”、“瞻忆皇都”,明代碑刻,嵌镶在南天门东侧的石壁上。“北镇名山”,作者为明代云冈龚用卿,嘉清丙戌(1526年)状元,曾任翰林院修撰。颜楷大字,顶天立地。碑刻为闾山正名,把历史名山庄严地郑重地告诉每一位来这里的寻幽揽胜者。引发人们对登踏的这座大山的景仰与崇敬之情。闾山是中国历史名山,不是后人强行标榜的溢美之词,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正式记载着的历史存在。历史上名山的确定,是一项严肃的涉及国运长久国家兴旺的大事,决不能草率处理。据《尚书》中记载,舜命禹“行山表木,定高山大川”。译成现代的话就是到山上去搞实际调查,够标准的就砍伐树木立为标记,这样定下名山的封号。山之入选为名山(十二镇山或九镇山及尔后的五岳五镇)也主要依据自身的地理位置,山川形胜的份量以及峰峦灵气瑞象来确定的。据现代气功大师兰天铸先生考查,闾山的山川灵气之沉重,感发人的力度之强盛,是东北任何一座山都无法比拟的。名山之名是历史文化的沉积,碑刻正是从这一点上,数百年来,成为向游人──帝王将相、平民百姓发出的警语:医巫闾山与其它名山相呼应,构成了伟大中华壮丽山河的基本骨架,热爱医巫闾山,它是我国美丽版图的象征物之一。它的历史地位,是在虞舜、春秋战国,隋唐、辽、元、明、清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,由我们的祖先确定下来的。尽管四、五千年的漫长岁月经过数十个朝代数百个帝王的更迭,但医巫闾山的名山地位和它的镇山名号,则是恒久不变的。

  “瞻忆皇都”,瞻忆,瞻望回想;皇都,帝都,指的是明朝都城北京。从闾山的地理位置看,是明朝边关的屏障,山脚下的古城广宁,是“卫中扼外”的“冀北岩疆”,“幽州重镇”。作者马永,作为明代的辽东总兵,受命戌边,责任重大。登临闾山,亦不忘皇都之安危。 “瞻忆”有登高遥望,回忆怀想之复杂心情。京城国家常萦系于怀,刻石明志,表达了这位边关将帅的凛凛豪气。马永字无锡,迁安人。生而魁岸,骁果有谋。嘉靖十四年(1535年)任辽东总兵官,有古良将之风范。恒 即恒齐, 为齐字之古体,含义无考。

  摩崖“壁立万仞”, “闾山第一石”,刻在白云观的孤峰石壁上,作者为明代辽东总兵官右都督马永。白云关凭藉之岩体为一突兀高起之花岗岩巨石,孤峻凌霄,陡峭壁平,是摩崖最佳的石面。马永在嘉靖戊戌年五月(1538年)率府僚来闾山考察游览。登关远眺,川原丘壑尽在脚下,白云树杪都归眼底,虽对孤峰发出“壁立万仞”之赞叹,刻于峰石之上,引发人们观山问景。字大盈尺,柳书风骨,边款为“嘉靖戊戌五月初六日总兵官大都督马永书”十八个小字,亦严肃认真,笔笔有神。睹字见人,古良将的耿耿心地,见于毫端,今人每每瞻读,仿佛呼吸到古贤之高风,敬慕之情油然而生。“闾山第一石”,峻险之奇,造型之绝,承举古城堡之伟壮,临睹危石感人肺腑之强劲,实为闾山峰石之最。马永礼赞之语,贴切无虚,亦为千千万万医闾游人所响应。马永作为一代名将,守边卫国,呼白云关峰石为“闾山第一石”,后人读史认人,马永当时守卫“幽州重镇”广宁,关系国家安危,是否可称为“边关第一人”?

  摩崖“气象万千”。清道光皇帝御笔,楷书,字大约为四十厘米左右长方。刻在大石棚东侧的孤石峭壁上。用笔干净利落、严整劲拔,结体疏朗平稳,端庄俊美。尤其是“象”字的下半部结构嵌入上部是位置中,形成了即覆又包的结体形象,独出匠心,看出道光皇帝驾驭文字工夫颇深。题语四个字,前三个字笔划繁密,都在十划以上,后一字只三划,可是摩崖整体均衡,前呼后应,没有前重后轻之感。道光于一八二九年阴历九月初六、初七,东巡祭祖时驻跸广宁行宫,并游山揽胜,时值深秋,医闾峰峦皆翠,长天净碧如洗,丹崖幽谷,皆成“云烟幻化”空灵缥缈之态,道光置身于“空空色色”的仙境般的医闾风光之中,遂发出“气象万千”之赞叹,既是眼前实景的称誉,亦是这位三十三岁年青皇帝对这座历史名山的礼赞。“气象万千”,短语出自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朝辉夕阴,气象万千”。道光对闾山风光千变万化,蔚为大观,用 “气象万千”四字总括,极为准当。 “气象万千”摩崖大字已与闾山峭壁危崖融揉一体。百余年来迎接一代代游人观瞻恭谒。

  大阁游览区还保存有明碑四方,清碑十几方,民国碑四方。这些刻在碑石上的文字,有篆、有草、有行、有楷,或为长赋,或作短歌,或成散文,从不同角度记录闾山古刹的历史,记录着上至帝王将相、下至高人名士、平民百姓众多的历史人物的活动。这些碑刻有着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,是闾山大阁游览区风景名胜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有的碑刻,在东北地区,甚至在国内,称得上是碑宝。如明具瞻亭碑,碑成长方,青石凿制,四面刻字,有楷、有草、有行,以记、歌、赋的形式抒发被昏君嘉靖皇帝贬黜的忠正贤臣的情怀,观瞻吟诵,令人神飞情动。还有明给事中周祚写的《游医巫闾山记》碑,称得上散文绝唱。清代进士李维祯撰文,成多禄书丹的“重修旷观亭碑记”,是民国时颜书之冠。沈延毅老先生在世时,多次叮嘱,要把这块碑作为宝贵的文物保护好。该碑文好、书好、刻工好,称得是三绝,在国内实属罕见。其他,如乾隆的“五言三十韵碑” “圣水盆诗碑”,道光“观音阁歌碑”都雍容华贵,诗书俱佳,制作精美,是闾山的碑刻瑰宝。这些帝王的笔迹保存在名山胜水之中,相得益彰,有着极高的文物和美学价值、观瞻价值,为闾山的历史文化增加了分量,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。

  玉泉寺游览区:在古城西7点5公里处。面积5平方公里。 与大阁游览区相毗连,有两千米长的石阶游路通连,又有游览索道,把两个游览区连成一体。玉泉寺原有明代佛寺,因依玉泉山而得名玉泉寺。原寺已毁,保存有鱼池,浮雕关圣像和明、清两代建庙修寺之摩崖碑记多处。八七年后又陆续修建了长廊、配殿、关公亭、玉皇亭、药王庙等景观。在玉泉山的二层山崖上,又凿壁镶碑,建成了满清皇帝御制闾山诗碑林。这些人文景观,在玉泉山的松柏峰石的掩映烘托下,和庇的组成了玉泉寺风光,谷坳含蓄静谧,松柏繁茂蓊郁,短亭、长廊、庙殿、碑林交相呼应,游人寻幽揽胜,谒庙瞻碑,松涛洗耳,山花悦目,峭壁危岩,振奋身心。正如长廊的对联所赞:“胜迹可徜徉他山何有闾山好,长廊堪小憩别处应无此处凉”。

  玉泉寺:传说修于辽代,有史记载为明正德二年(1437年)复建,明、清两朝多次维修。有殿堂两层,大殿三间,布瓦青砖,单檐硬山式小木架结。内塑释迦牟尼、阿弥陀、药师和观世音、地臧王等像,共有塑像二十二尊。壁画八幅。韦驮殿一间,钟亭一间,内悬挂清乾隆四十四年(1779年)铸铁钟一口。院内有明、清石碑五座,东西配房四间。四周围以砖墙。佛殿外院为僧房和禅室,有平房十六间,最西为庙门。后院还有客房八间,总计有房三十三间。整个院落北、西两面为陡壁,东南两面为悬崖、庙建于中间台上,如悬于空中,环境幽绝。正如辽东巡抚李辅描绘的那样:“烟含壁泉声细,僧队白云潭影间。雨余寒玉飞残湿,天落银汉挂半山。”寺庙殿于文革动乱中。殿宇西边有玉泉池,有两泉,南边一泉,东、南、北三面围以花岗岩石栏,西侧是天然石壁,成一鱼池。北边一泉,作僧人饮用。鱼池长15米,宽3米。

  药王庙:庙内供奉墨玉石雕药王扁鹊,华佗、张仲景、孙思邈神像。墙壁上镶嵌六十方药王圣绩碑。神台佛龛做工精细,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。画传有图画和歌决,展现了这些历史先贤──药王们的风彩和救死扶伤的伟大精神。画传碑的图像设计王维忠,歌决创作奔甫,书写楷体温同春、隶书王贺良,篆书奔甫。药王庙是游人祈福,拜谒、凭吊圣贤的高品位的浏览胜地。清代书法大家邓石如书写的匾额“药王庙”三个隶书大字,金光璀璨。大书法家吴让之书写的横匾“显灵闾山”光彩照人。两侧的柱联是:“默向人间施药饵、不教世上患膏肓。”歌颂了这些药王济世救人、 千古不灭的伟绩。 颜楷大字温同春书。边柱联语是“显赫昭千古,威灵佑万民”。集清代吴大澄篆书字,高古深邃,增加了整个寺庙环境的肃穆与幽雅的气氛。

  满清皇帝御制闾山诗碑林:在玉泉寺的二层山崖上,镶嵌一百五十方诗碑,把满清康熙、雍正、乾隆、嘉庆、道光五位皇帝御制闾山诗五十首三千五百字完整地刻在碑石上,颜体大字、凝重沉稳则东北著名书法家辽阳温同春先生力作。让这些医巫闾山的热沉的歌者──帝王们的呤咏赞颂,散布在壑碧峰间。向拜读的游人传递着帝王的感恨与喜悦。名山的灵气曾充实过这些帝王的身心,一歌一咏都是帝王在这名山怀抱中得到的快慰和满足。满清皇帝讴唱医闾的长歌短调,把山川形胜的自然美,人文美描绘得淋漓尽致。游人瞻读诗碑,定能与这些满清皇帝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,陶醉于医闾风光名胜之中。碑刻上附衬的小篆、书者奔甫。用这些古文化的信息符号,把这些帝王的情思融进这座名山的悠久的历史。碑林景观的文化,文物,资料价值将与日俱增,满载着现代人对祖国河山的深挚的热爱之情接受岁月的洗礼。引发后来者们继续闾山风景名胜区伟大事业,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壮丽辉煌。

  摩崖浮雕,楹联:玉泉寺浏览区的石壁上,保存着十几处明、清两代的摩崖碑刻和浮雕关公像,虽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打,依然保持着清晰的线条,无论题字,还是雕像,艺术的价值很高,从中可以窥视到医闾先民们的高超的书法和石雕技术水平。一方就花岗岩石壁雕制成明代重修玉泉寺记事碑,碑高两米、宽半米,碑座、碑身、装饰花纹都刻制得玲珑剔透,虽然历近四百年的漫长岁月、依稀光彩奇目,把历史的好多信息准确地传递给今天的游人,使每位瞻读者敬佩不已。

  明代巨幅石雕关公像,人马谐调,表现了关圣人的义贯日月、威风凛凛的气魄。关公转身回望的动势,座下的赤兔宝马周身与四蹄充满着的活力,人、马的目光神态,关公握着青龙偃月刀的手势,把无生命的石头注入了鲜活的血液,似乎要由崖壁上腾越出来。石雕艺术的感人力量在这里得到异乎寻常的体现。这是明代雕塑大家为闾山留下的一件艺术杰作,关圣与闾山融作一体,构想也是绝妙惊人的。

  玉泉寺的楹联把此地山川秀美、人文传说作为主题,触发游人寻幽揽胜的情趣。主要楹联有:“丽景天开阁映玉泉泉映阁,画图地设山对幽亭亭对山”。张冷石撰,孙德州书。“圣地境幽深只赢得达摩飞锡关侯驻马,玉泉景缱绻定胜它芦沟月上渤海来潮。”许少文撰、李仲元书。“碧嶂插云中翠辇游回何日返,玉泉通海底宝壶失去又归来。”许少文撰、董文书。“鱼跃池中隐约浮沉停赤兔,泉生海底光明活泼照青龙。”清代旧联,卢树勋书。“诗酒可怡情我欲穿廊寻丽句,峰峦堪入画君须缓步慢凭阑。”许少文撰,王贺良书。这些楹联,对仗工巧,立意深邃,书法亦佳妙,悬挂在殿廊亭阁的门柱上,提高了古建筑及浏览区的文化品位,墨香横溢,受到了游人的称赞。

   [编辑:赵圣杰]
查看更多评论>>我来说两句(已有0条评论)
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(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)
忘记密码? 注册 用户名:  密码:    匿名评论
本文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:转载自风景网 [ http://www.fengjing.com ]
本文链接:
本文关键字莲花峰  白云观  观音阁  医巫闾山  人文历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