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王朝中兴废五次
创建于唐永徽四年(公元653年),在唐王朝中兴废五次。重建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大中二年(公元848年)所建之阁,增建了不少附属建筑,如:邮驿、厅、轩、小阁、江亭、津馆等,规模最为宏丽,工程亦最为坚固。
建筑特色:木结构,歇山屋顶,重檐,碧瓦丹柱,共三层
长:8 丈6尺(26.746米)
阔:9丈2尺(28.612米)
高:6丈(18.666米)
重建于大观二年
重建于大观二年(公元1108年),高度不及唐阁,但规模宏大过之,南北增置二亭(压江、挹翠)。南宋时,改建于城墙之上。
建筑特色:木结构,歇山屋顶,重檐,碧瓦丹柱,共三层
长:16 丈2尺(49.256米)
阔:7丈2尺(22.118米)
高:3丈8尺(11.674米)
元阁的修建
建于城墙之上,其修建可考者,有元世至元三十一年(公元1294年)及元顺帝元统二年(公元1334年)两次。建筑形式似宋阁,据元代绘画考证,较宋阁高大,长阔略逊。
长:8丈8尺(27.034米)
阔:约9丈(28米)
高:4丈4尺(13.517米)
明阁兴废七次
兴废达七次,建筑规模均低于前朝。据记载,嘉靖六年(公元1527年)所建较雄伟。建筑形式继承了宋、元之风。据明代绘画考证,屋顶有所变化,为盔顶式。
建筑特色:共二层
长:7丈4尺(23.014米)
阔:7丈4尺(23.014米)
高:4丈2尺(13.062米)
清阁频频遭灾
自清世祖顺治五年(公元1648年)至宣统元年(公元1909年)的260年间,兴废频繁达十三次之多。其中毁于火灾七次,遭兵燹两次,自然损坏而倾圮四次。每次重修均不如唐、宋、元、明四代,建筑规模均低下,采用一些民间的作法。晚清之阁有照片可考。
建筑特色:木结构,歇山重檐,黑瓦木柱,无彩绘。有牌坊式的入阁正门,颇似南方寺观。共二层,尺寸不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