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使丝弦锣鼓成为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,从乐器到曲牌演奏都极具特性:吹奏的唢呐由本地工匠打造,胡琴由艺人自制,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主。
建始丝弦锣鼓是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的精神产品。至今,在建始丝弦锣鼓发源地长梁乡,丝弦锣鼓表演是最为重要的文化活动,红白喜事上以助兴,显示着山村人家的富有和殷实,酣畅淋漓的演奏,反映了乡亲们快乐的生活。丝弦锣鼓吸引着大山里的人们,建始丝弦锣鼓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,历代有汤氏名师、尹氏三杰、肖氏后俊等表演名师。
新中国成立以后,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,丝弦锣鼓得到了长足发展,曾多次作为建始县民间音乐艺术的特殊代表,出现在省、州、县的各种庆典和调演舞台。1983年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题录播了建始丝弦锣鼓;以建始丝弦锣鼓曲牌为基础改编的丝弦歌曲、丝弦剧也多次搬上舞台。如《秀梅的婚事》(1978年)、《一往情深》(1984年)、《糊涂官断案》(1987年)、《沁园春·香港回归》(1997年)、《两代警嫂唱新曲》(2002年)、《霸王出征》(2003年),这些曲、剧目在全国、省、州、县舞台上演出并获奖,被列入“八五”期间艺术科学重点项目全国民间音乐文学艺术十大集成,对丝弦锣鼓收集、整理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,由此产生了以“丝弦锣鼓”曲牌为主要内容的《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·湖北卷·建始分卷》,被湖北省集成史志办公室评为一级卷本。2001年,文世昌、袁希正合著的《建始丝弦锣鼓》出版。
目前,建始丝弦锣鼓处于后继乏人的境地。“打锣鼓的人越来越多,会丝弦的人越来越少;教锣鼓的人越来越多,名师越来越少。”州民间艺术大师肖茂荣2004 年离世前这样感叹。在丝弦锣鼓发源地长梁乡,丝弦锣鼓艺人的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,正面临着人才断层。即将退休的教师、多年从事丝弦锣鼓表演的刘明俊,正在努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教学与传统教授徒弟相结合的办法,传承这门民间艺术。4月25日,刘明俊对笔者兴奋地说:“再过三五年,就会有一批丝弦锣鼓演奏高手在我的弟子中间产生。”丝弦锣鼓艺人期待着有更好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,从而使建始丝弦锣鼓走出建始大山,走向全国,走进世界音乐殿堂。